盛绽洁白暖人间 探访中国首家棉文化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30日       来源:岳阳日报      阅读:315次

盛绽洁白暖人间 探访中国首家棉文化博物馆
  来源:岳阳日报  时间:2016-06-22 17:10:58   作者:黄  梅 字体: 【    】 

  在华容县三封寺工业园湖南福尔康医用卫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就坐落着全国首家棉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历时3年完成,于去年6月正式开馆,吸引了不少棉“粉”们前来参观学习。

  博物馆里有些啥,又有哪些与棉有关的故事呢?近日,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棉花从何处来——

  丝绸之路将中亚棉花带到中国

  6月11日,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棉文化博物馆,只见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爽、花草迷人,幽雅静谧的小院中,青砖铺地,一栋深灰色的楼房静立其中,仿砖石图案的外表充满了古香古色的韵味。

  博物馆占地近1万平米,共有3层,6个大厅,24个展室。第一层是医疗馆,第二层是棉花馆,第三层是棉纺馆和无纺馆,北面还有一座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离不开一个“棉”字。

  大门右侧的石刻上,近千字的“棉文化之路”概述了棉文化的起源来由。馆内的中堂16幅《御题棉花图》记载了从棉的布种、灌溉、采棉,到布浆、上机、织布、炼染等全过程,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棉纺织的技术和人类的智慧结晶。

  “两千年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棉花带回中国,成为棉花之路的开拓者;元朝,黄道婆发明三绽纺棉车,成为杰出的古代女纺织家;清末,张謇引进美棉振兴棉纺,成为现代棉产业先驱;民国时期,冯泽芳划分中国五大棉区,推广‘斯字棉’、‘德字棉’,成为中国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在棉花馆展厅内,8个展区分门别类记载着棉花传承、丝绸之路和棉花之路、棉耕文化、棉种与棉花加工演化等内容,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偌大的棉花世界里。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蚕丝和麻,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棉花种植技术是在西汉时传入中国,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华容种植历史悠久,宋末之初已开始普及种棉、棉纺、棉织,清朝时,著名巴陵“木棉布”就来自于华容。清朝光绪年间,清廷曾两度从美国引进“陆地棉”首先在华容试种,繁殖推广。民国初期至今,华容已成为湖南第一产棉县,目前为全国三大产棉县之一。

  展厅内,还陈列着来自各朝代的织布梭子、檐架、压花磨盘、弹花弓、筋棒等近代纺织工具,为参观者提供了了解我国纺织工具发展变迁的实物说明。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和陈列下,博物馆俨然成了一座民俗文化的“宝藏”。

  棉产业的演变——

  从传统纺织向纯棉无纺布的跨越

  棉花、棉纺、棉布、纯棉面料………生活中,这些与棉有关的词语总是萦绕耳际。由于棉花天然无刺激,绿色环保,备受人们的喜爱。

  有着鲜明特色的56个民族服饰,不仅展示出我国人民迥然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也为人们认识民族服饰、了解我国服饰文化提供参考;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6位领袖的湘绣肖像作品,细致的绣工、绚丽雅致的绣图配色、富于层次的刺绣手法,完美展现了领导人的非凡风貌……在棉纺馆,记者看到了很多棉纺织成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还利用56幅图片、300多件实物向参观者介绍了我国的织锦、织绣、湘绣、蓝印花布等纺织工艺。从发展历史、种类构成,到近年来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与传承,古老的民间信仰、百姓生活就在参观的过程中慢慢道来。

  此外,上千张图片、照片、书画作品展示,对我国棉花行业上千年来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梳理。棉花“达人”的趣闻轶事,100多件印花布实物,各种保存完好的报纸、布票、古币、记录了我国棉花业的成长轨迹。

  而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精进,在现代社会,棉花早已不是仅拥有服装制造这条唯一出路。医疗用纺织品、全棉无纺布的出现,使棉花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医疗馆和无纺馆两个展区,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及历史资料,介绍了我国医疗卫材及纯棉无纺布的发展历程及应用范围。卫生巾、魔术贴、口罩、手术衣、消毒包、毛巾等几十个种类产品的展示,让参观者看到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巨大前景。

  湖南福尔康医用卫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内目前唯一一家专业生产销售医用脱脂棉、纱布、全棉无纺布和应急安全包及天然清洁素的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公司总裁姜岳金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产品通过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验收,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欢迎,更已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市场的追捧。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发现,参观者在了解棉制品的发展新领域的同时,无不为我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

  人物故事:

  柳庆新和他的棉花之恋

  今年50多岁的柳庆新是这座棉文化博物馆的馆长,也是一位对棉花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少年时,我下地摘过棉花,聆听过弹花的‘琴声’,穿过粗布棉衫、棉鞋、棉袄,至今记忆犹新。在农业银行工作时期,更亲身经历了棉花与金融的演变、发展……”馆门外左边的石刻上,有他亲自撰写的“棉花之恋”,表达了他与棉结缘的深深情怀。

  柳庆新是临湘人,祖辈种植棉花,从小他是在棉花地里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奶奶在家织布,我就趁着大人出去干农活了偷偷地学,把棉线弄断了挨了不少打。”柳庆新回忆说,他对棉花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好感。他从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从事农业信贷工作,又与棉花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华容种棉和棉纺织业历史悠久,是洞庭湖区产棉大县,车轱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的‘纺轮’,见证了华容纺织历史的渊源。”聊起华容县的棉花史,柳庆新头头是道。2008年,下海经商的他自筹资金成功收购华容脱脂棉厂,改制成立了湖南福尔康医用卫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原棉到脱脂棉、再到棉条、全棉无纺布、医用急救包、尿不湿材料、化妆棉等,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把一朵棉花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有一天,柳庆新萌发了一个新的念头:兴建一个棉文化博物馆。他认为棉花是可再生资源,博物馆的建立不但可以系统地宣传棉文化,还能推广公司的品牌文化,帮助棉农提高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的统一。

  说干就干,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去乡下、跑古玩市场,甚至利用到全国各地出差的机会,搜集各种与棉花有关的物品。有一次,他去浏阳河出差,打听到一农户家有织布机,让他十分兴奋,开完会马上就出发了,硬是走了六七公里的山路把织布机带了回来。有人知道他在搜集,半夜把东西送到他家,他从来没嫌烦过。在他身上,像这样不辞辛劳、不分白天黑夜收藏的故事还很多,馆藏之最2000多把织布用的梭子,就是他一把又一把地从全国各地带回来的,玉、牛角、楠木等各种材质应有尽有。

  如今,馆藏内的1万多件棉物品,基本是他花费了8年时间搜集而来。如果没有多年来对棉花的痴爱和关注,他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巨大的收藏任务的。

  在他看来,这些都不足以为傲,他心里还怀揣着更大的目标。“公司目前投资6800万元,已建成了中国首家棉文化博物馆和中华福文化馆,还准备建由1万幅书法、画和玉雕、石雕、根雕等艺术品组成的棉纺先驱黄道婆艺术馆、华容车轱山遗址古代纺织模拟园和由1000幅词诗与人物碑林组成的棉花先驱张骞碑林园,此外还将建棉文化之路,探秘张骞从中亚引进棉种传播到中国的路径,创建‘中国棉文化之路’影视创作基地和工业旅游专线,组成‘三馆二园一路’构成占地约200亩的文化博览园。”柳庆新说,文化博览园问世后,可以打造成以“棉文化”为主题的3A级旅游观光景区,让更多的人了解“棉文化”,感受“棉文化”,传播“棉文化”,传承棉产业。

  科普小知识》》》

  棉花不是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花朵为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

  棉花并不是花,而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洞庭湖畔,种棉历史悠久。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在人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而以“棉花”为主题兴建博物馆,还是一件奇特的事儿。